位置:首页 >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
【第268号】擅自将“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行为的定性
发表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84     字体:【

《刑事审判参考》(2003年第6辑,总第35辑)

【第268号】上海华源伊龙实业发展公司等走私普通货物案——擅自将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行为的定性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1.未经海关许可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走私普通货物罪

2.能否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走私解释》对本案进行定罪处罚

三、裁判理由

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项虽未对保税货物是否包括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作出明确规定但根据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的行为性质、社会危害及相关司法解释偷逃税款达到法定数额的亦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保税货物及特定减、免税货物、物品在境内销售牟利的行为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定罪处罚这在1997年修订后刑法及此前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中均予以了明确规定。惟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项对保税货物在立法上作出了具体的列举式规定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原材料、零件、制成品、设备等保税货物。本案的特点在于行为对象系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而非来料加工的保税货物那么能否同样依据该条规定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与销售来料加工的保税货物两者在行为性质及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均无不同具体理由说明如下:

首先根据海关法等规定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同样属于走私行为。我国《海关法》第八十二条第修订前1987年《海关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缴纳应纳税款、交验有关许可证件擅自将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其他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的具体表现之一并于第一百条修订前《海关法》第五十七条对保税货物作出了专门解释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结合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于1995年发布的《关于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试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期间外经贸部门审批管理实施细则》第二条关于加工贸易是指在国内注册的各类企业的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规定作为加工贸易的形式之一的进料加工将其保税货物在境内擅自销售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应无疑问。

其次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具有与销售来料加工保税货物同样的社会危害性。进料加工是指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再销往国外的贸易方式来料加工是由国外厂商提供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包装材料等委托我方企业加工成品国外厂商负责销售我方按合同收取加工费的贸易方式。可见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将进料加工等同为来料加工其中进料的所有权属于境内单位而来料则属于境外单位。同时作为加工贸易的两种具体形式我们应当注意到两者实质上的共同之处,“两头在外”,实行保税未经许可并补缴税额不得将进料、来料加工的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不仅侵害国家的海关监管制度给国家关税造成损失而且还将因为竞争的不公平严重扰乱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一点与擅自在境内销售来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是完全相同的。

第三对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处理具有司法解释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发布的《走私解释》第七条关于保税货物解释中采取了与《海关法》规定完全一致的意见: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应予复运出境的货物。保税货物包括通过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方式进口的货物以及在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区或者免税商店内等储存、加工、寄售的货物。最高人民检察院于同年发布的《关于擅自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则规定得更为明确:经海关批准进口的进料加工的货物属于保税货物。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批准进口的进料加工的原材料、零件、制成品、设备等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项规定虽未明确保税货物是否包括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但根据境内擅自销售进料加工的保税货物的行为性质、社会危害及相关司法解释偷逃税款达到法定数额的仍可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定罪处罚。

本案行为虽实施于《走私解释》施行之前但因本案的审理活动发生于《走私解释》施行期间故应适用《走私解释》对本案进行定罪处罚

本案行为实施于1997—1998年间最高人民法院《走私解释》则自2000108日起施行这就涉及能否适用《走私解释》处理本案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对于司法活动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本质上属于司法行为而非立法行为因而不存在禁止溯及问题。司法解释的施行时间是针对司法活动而言的不同于针对犯罪行为的法律施行时间司法解释依附于法律能否适用某司法解释根本上取决于所解释的法律的适用时效司法解释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施行时效。这一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1年发布的《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司法解释自发布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所以本案被告单位、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关于擅自在境内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实施于《走私解释》施行之前、《走私解释》因无溯及力不能适用于本案的辩解、辩护意见不能成立。依照《走私解释》对本案进行定罪处罚是正确的。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上一篇:【第267号】在代理转口贸易中未如实报关的行为不构成走私罪
下一篇:【第269号】妨害清算罪的具体认定
Copyright  ©  2022-2025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甲2号15层B1708  18600078839@163.com 
客服中心
连律师:点击这里
李律师:点击这里
张律师:点击这里
王律师: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