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
【第242号】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发表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     字体:【

《刑事审判参考》(2003年第3辑,总第32辑)

【第242号】王某1、邵某2抢劫、故意杀人案——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邵某2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

三、裁判理由

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形态有两种类型即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是没有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所不同

1.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3.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4.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中止犯的处罚轻于未遂犯其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不要把犯罪行为进行下去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遭犯罪的侵害。

本案被告人王某1与邵某2预谋抢劫后杀人灭口在犯罪过程中二人将被害人打昏并决定采用挖坑掩埋的方法杀人灭口。被害人苏醒后乘王某1不在现场之机哀求邵某2留其性命并要求邵某2挖浅坑、少埋土。邵某2同意因害怕王某1邵要求被害人与其配合。为了掩埋时不堵住被害人的口鼻让被害人能够呼吸以便事后逃走邵某2又告诉被害人掩埋时会将其身体翻转为面朝下的姿势。王某1回到现场后被害人继续佯装昏迷邵某2未将被害人已经苏醒的情况告诉王并挖了一个深30厘米的浅坑并向王某1提出自己埋人即可后一人将被害人脸朝下、手垫在脸部埋进坑里。被害人在二人离开后爬出土坑获救。

根据以上情节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邵某2能够完成犯罪但其从主观上自动、彻底地打消了原有的杀人灭口的犯罪意图。因惧怕王某1邵某2未敢当场放被害人逃跑而是采取浅埋等方法给被害人制造逃脱的机会其从客观上也未行使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邵某2主观意志的变化及所采取的措施与被害人未死而得以逃脱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邵某2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其行为属于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邵某2在犯罪开始时曾用橡胶锤将被害人打昏给被害人的身体已经造成损害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故对邵某2减轻处罚是正确的。相形之下王某1所犯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形态显然有所不同。王某1杀人灭口意志坚定其主观故意自始至终未发生变化被害人未死、逃脱完全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王某1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行为实施终了的未遂。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共同犯罪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方面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但这并不等于说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形态就必然是一致的。正如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地位、作用会有所不同一样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对犯罪后果的心态也可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既可能发生在犯意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能发生在犯罪实施过程中。例如本案王某1与邵某2在共同抢劫行为实施终了后又预谋共同杀人灭口。但在实施共同杀人行为过程中因被害人的哀求邵某2的主观心态发生了变化决定放弃杀死被害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而王某1仍继续实施杀人行为并最终误以为犯罪目的已经实现。因此王某1和邵某2在共同故意杀人犯罪中各自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形态。一审法院未能准确区分共同犯罪中不同的犯罪形态其错误的成因值得汲取。

由于犯罪形态的不同就共同故意杀人罪而言王某1和邵某2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依法亦应有所不同。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法律对未遂犯和中止犯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对前者是得减原则”,对后者则是必减原则。所谓必减原则”,就是无论何种情由都必须依法给予从宽处罚不允许有例外。就本案而言二审对邵某2的处罚就准确体现了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所谓得减原则”,不是说任意地可以从宽也可以不从宽。根据立法精神、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应当是指除个别特殊情形外原则上应予以从宽处罚。与必减原则相比较审判实践中较难把握的是得减原则”,尤其是何为可以不予从宽处罚的个别特殊情形。由于犯罪情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给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显然不大可能只能就个罪或个犯的具体情况而论。就本案故意杀人这样的结果犯而言判断的标准除主观恶性程度外犯罪所造成的实际后果大小与法定后果的程度差异以及原因等也是必须要予以考虑的。例如虽杀人未遂但手段残忍致人重伤或者严重残疾的就可以成为不予从宽处罚的理由。总之对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决定不予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一定要审慎把握应当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上一篇:【第241号】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报案后,由于客观原因没能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但予以看守并带领公安人员将其抓获的,能否视为自动投案
下一篇:【第243号】驾驶交通工具在非公共交通范围内撞人死亡的应如何定罪
Copyright  ©  2022-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1号恒泰大厦B座7009室  1860007883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