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有表示,商家只有合法合规经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商家发卡前,要做好尽调工作,如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并在蟹卡上完整印制企业名称、地址、统一客服电话、备案编号,同时售卡时要完善蟹的相关信息,在交付时应建立预约库存公开系统,实时显示可约数量,如发生纠纷应积极处理,依法依规赔付。此外,监管部门应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商家进行监督。如商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三部门建立“蟹卡发卡白名单”,对备案、地理标志、产能规模进行联审,并向社会公示。在吃蟹高峰期,可对商家进行重点抽查,对检查不合格的企业,采取责令整改、停业整顿、行政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通过“消费者积极留证主张惩罚性赔偿”+“商家自律+备案+保证金”+“监管部门事前准入、事中监测、事后联合惩戒”的闭环治理,才能把“纸螃蟹”真正变成“放心蟹”。
阳澄湖蟹扣防伪乱局:多个协会发放,交会费就能挂,消费者该信谁?|大闸蟹市场调查·真假骗局②
近日,一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我买了一箱10只装的阳澄湖大闸蟹,里面居然只有一个蟹扣,这能是真的吗?”评论区很快有人分析:“你这蟹扣看起来像是2021年的旧款。”
过去,消费者担心的主要是“没收到蟹扣”或“收到一眼假的扣”。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五花八门、看似“官方”却又互相矛盾的防伪标识,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背后,其实是“阳澄湖”这块金字招牌在多方利益拉扯下,正一步步被“稀释”。
当消费者拿着各式各样的蟹扣上网求鉴定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
“你这是相城区区级协会发的。”一位自称阳澄湖本地蟹农的网友在回复中直言,唯一“真戒指”是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颁发的。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阳澄湖大闸蟹市场确实存在“一个市级协会”和“多个区(县)级协会”并存的局面。苏州市协会发放的防伪扣,用于区分湖蟹和高标准塘蟹,被业内视为最“正宗”的身份标识。
而区级协会发放的蟹扣,在一些本地从业者眼中就没那么可靠了。“有些区级扣,基本上给钱就能有,”一位从业者坦言,“一年交5000元会费,最大的用处就是让店铺挂上‘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应付工商检查。”
有消费者晒出的绿色蟹扣,正面印着“常熟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字样,恰好印证了区级协会自行发扣的说法。这让普通消费者彻底陷入困惑:到底该信市协会还是区协会?
对此,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阳澄湖大闸蟹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保护范围涵盖沿湖的昆山市、常熟市、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部分区域。正因这一地缘背景,“二市二区”相继成立了各自的协会。
该负责人表示,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官方持证人,只有该协会发放的蟹扣对应的是“阳澄湖大闸蟹”,其他协会制作的蟹扣仅能代表“大闸蟹”。
这背后,是围绕“阳澄湖”这一高溢价地理标志的“品牌内卷”。各地争相成立组织、发放标识,最终将识别成本与困惑转嫁给消费者。
在“协会”之争背后,还藏着“湖蟹”与“塘蟹”的价值差异。按照苏州市协会的标准,“胭脂红”用于湖区围网养殖,“庭芜绿”用于沿湖高标准池塘养殖。尽管业内人士称高标准塘蟹的水源和饲养标准已接近湖蟹,口感差异不大,但“湖蟹”因数量稀少,价格仍远高于“塘蟹”。
有消费者反映,现在很多直播间卖的“阳澄湖大闸蟹”,大多戴的是绿色蟹扣(塘蟹),但在宣传时却“绝口不提塘蟹”,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市场上流行的“一箱一扣”做法,离谱的是,有消费者收到的蟹扣,不管扫多少次,页面都显示“查询次数:1次”,附带一段固定的“感谢查询”文字。
“这种扫码结果永远是‘第一次’的,就是最简单的静态二维码,成本极低,做个页面链接而已。”一位防伪技术从业者指出,“真正‘一蟹一码’的区块链或可变数据技术,后台数据是实时更新的,不可能永远是‘第一次’。”
另一款常见的蟹扣采用透明椭圆设计,正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字样和中国地图。这种“国字号”标识乍看很权威,但消费者普遍反映它缺少年份、溯源码以及关键的“阳澄湖”品牌字样,更像是一件通用的“地理标志”外衣,防伪效果令人怀疑。
新黄河记者调查发现,相比去年蟹扣“明码标价”的售卖方式,今年的假蟹扣交易在监管压力下更加隐蔽。
商家们开始用“谐音”或“缩写”作为暗号。比如,在多个电商平台,商家不再直接写“阳澄湖”,而是隐晦地写成“阳湖”“阳橙”或“阳城H”。在一家店铺,470到500个“阳湖”蟹扣售价75元。为躲避平台审核,商家还在商品展示图上,刻意用二维码或马赛克遮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澄湖大闸蟹”等关键字样。
在一款“阳湖一物一码带语音”的蟹扣评论区,显示已售243件。部分给出五星好评的用户昵称暴露了真实身份,如“聚鲜汇海鲜卖场”“专卖太湖蟹(东山特产)”等,明显都是水产同行。
评论内容更加直白。有买家夸赞“密封性好,结实耐用,使用顺手”;另一位“八年老店”的买家表示“质地不错,拉扣非常顺滑。找了许久终于找到合适的”,还配上了整袋蟹扣的照片。还有买家直接晒出将刚买的蟹扣绑在螃蟹上的“成品图”。
今年的假冒手段在技术上也“升级”了。在另一电商平台,一款“镭射”版阳澄湖蟹扣,500个售价约150元。客服称,这款高仿蟹扣因“过于抢手,已经售罄,月底才能做好下一批”。
而商家展示的“一物一码”语音播报和查询视频,却露出了破绽。视频显示:“您查询的商品是阳澄湖大闸蟹……唯一身份编码XXX。查询次数28次。”“28次”的查询记录戳穿了其“一物一码”的谎言,证明这只是一个被反复使用的假冒查询链接。
当一个品牌蟹扣的“含金量”需要消费者费时费力去鉴别真伪时,这个品牌赖以生存的“信任”正在快速流失。
“蟹还挺大的,好吃就行。”一名查询真伪的消费者在得知自己的“一箱一扣”可能是旧款后,无奈地回复道。这种“好吃就行”的妥协,是部分消费者在极度困惑后对品牌价值的剥离。(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30年经销商揭秘:低价蟹卡收割流量难兑换,高价蟹卡也瞄准“聪明人”|大闸蟹市场调查·蟹卡乱局③
10月15日,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过程上线,南方的暑热正在走向终结,冷空气也将抵达长江下游,在本周末经历快速降温后,江南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只有20℃左右,大量高品质的螃蟹也终于开始爬笼。
过去,大闸蟹市场长期存在诸多乱象,“洗澡蟹”“听涛蟹”“过水蟹”以次充好、产地标签模糊、缺斤短两、死蟹或蟹不新鲜、无法提货或商家拒发货等问题频发。蟹季未至,一张张“纸螃蟹”早就提前到达消费者的手中。一名深耕螃蟹行业近30年的水产“老兵”直言,蟹卡市场风向由消费者主导,蟹卡乱象源于“贪便宜”,不仅低价蟹卡不靠谱,高价蟹卡也未必靠谱。
“现在又出了新骗局,用高价蟹卡骗那些觉得‘贵的就是真的’的消费者。”多名从业者提醒,避免踩坑的最好方式还是“当买当季”,直接购买新鲜螃蟹。
“从1999年到现在,我做水产快30年了,中间就出去打了两年工,还在水产市场,这辈子基本没离开过这行。”在江苏宿迁,有着近30年螃蟹行业从业经验的资深从业者赵强,不仅见证了螃蟹养殖、销售、供应链全链条的发展,更对当前市场的转变、乱象及破局之道有着深刻洞察。
“没有一只卖不出去的螃蟹,只是要看价格高低了,太便宜的一定不好,但贵的却不一定好。想贪便宜的,最后都被骗了。”提到螃蟹市场的“水很深”,尤其是蟹卡、蟹扣乱象,赵强直言“根本不是消费者说的赌博,就是贪小便宜”。
蟹卡战场硝烟弥漫。天猫超级品类日数据显示,8月31日至9月2日,蟹卡销量同比农历档期暴涨13倍,在抖音,一家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员旗舰店内,包含4.7两公蟹和3.7两母蟹各4只的438元蟹卡,已售超5.6万件。
9月中旬开始,除了蟹商,主播们也开始兜售蟹卡,甚至出现69元10只的超低价蟹卡。而在社交平台,更多“低价”蟹卡集中爆发,进一步压低了消费者对“一只好蟹该值多少钱”的心理预期。
“69元10只的蟹卡?仅出塘成本都已超过90元!”谈及一些主播的激进促销,赵强直言:“低价蟹卡本质是收割流量,最终极大可能导致无法兑换或品质缩水。”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名业内人士提到,其实低价蟹卡的骗局很容易识破。“一盒螃蟹的包装、冰袋费用要15元,加上平台抽成、快递费,8只装的‘母3两’算下来成本都要200元左右,那些卖几十元的蟹,怎么可能是好蟹?”
在赵强看来,蟹卡市场的“坑”远不止于此。他从业多年发现,商家对消费者心理的揣摩,已从早年的“低价吸引”转向“高价忽悠”。
“以前网红带货低价蟹卡,消费者贪便宜上当,现在大家知道便宜没好货了,有些商家就把普通螃蟹涨价,瞄准那些觉得‘贵的肯定是真的’的消费者,本质还是用信息差骗钱。”
更有甚者,部分商家会在螃蟹规格上做手脚,“用二两半的蟹装三两的规格,赌的就是概率,即使1万个人里有3000人进行投诉,总体算下来也能有的赚。”
监管新规“熔断机制”控超卖,溯源与管控成规范市场关键
蟹卡的纠纷问题长期存在,部分不良商家将经销商与自身的利益矛盾,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他们会以‘经销商未打款’为由,拒绝为消费者兑换蟹卡,把本该由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变成了消费者的损失,这是极不合理的行为。”京东生鲜季节海产负责人王禹说。
赵强还透露了行业内的“潜规则”:曾有商家找他代发货,要求盒子标三两,实际装二两的蟹。“这种缺斤短两的事我们坚决不做,出了问题会砸招牌,但确实有商家这么干,靠降低规格赚取暴利。”
蟹卡乱象只是行业粗放发展的缩影。过去几年,过水蟹、贴牌蟹、洗澡蟹层出不穷,阳澄湖大闸蟹年实际产量约万吨上下,终端却卖出远远超出这一数据的“正宗阳澄湖大闸蟹”。
数量管控是规范市场的关键措施之一。作为螃蟹市场的“金字招牌”,阳澄湖大闸蟹的防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今年,阳澄湖大闸蟹的防伪体系进一步升级。
今年起,所有阳澄湖大闸蟹的防伪蟹扣,均由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统一发放和管理,每一只蟹都配备了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查询蟹扣上的信息,可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追溯。
此外,协会重点关注电商平台上“蟹券”超卖超发、恶意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熔断机制”,即根据每个商家所持有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水面面积,核定其可以销售的大闸蟹数量,即每亩水面不超过600只大闸蟹,售完即强制下架。
“很多商家伪造阳澄湖大闸蟹资质。”赵强说。根据规定,拥有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颁发的有效期内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书,才具备阳澄湖大闸蟹销售资质。资质审核是协会与平台合作的重要环节,王禹透露,根据协会规定,平台不仅会与商家确认是否具备授权书,还会与协会同步商家的销售数据,确认商家的产量是否符合协会对其的产量预期。
此外,王禹透露,协会还对蟹农、商家进行价格管控。“比如之前的蟹出塘成本就超过30元/只,但有人能卖9.9元/只,背后可能是蟹农在出塘前不再喂养螃蟹,节省饲料成本,从而以次充好,或者是拿其他产区的螃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
从“能吃就行”到“十蟹十好”,蟹农紧跟市场日销16万
螃蟹市场这些年的转变“肉眼可见”。赵强说,早年间,螃蟹养殖并不追求品质,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指导,养殖户也不愿投入成本,导致螃蟹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当时的消费者对螃蟹品质没有太高要求,“能吃就行”是主流心态。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以前10只螃蟹里有2只好的就满足,现在希望10只都好”,宿迁蟹农苏伟说,消费者对高品质螃蟹的追求,直接体现在愿意为好螃蟹支付更高价格。
这种需求信号传导到养殖端,让养殖户有了提升品质的动力——养好蟹才能卖好价。赵强在宿迁合作的蟹塘有两万余亩,苏伟一家经营着80亩蟹塘,今年开塘以来,他曾在一天内就卖出16万元大闸蟹。
但行业痛点依然存在,不少养殖户面临着即便能养出好螃蟹,也未必能卖出好价钱。“中间隔着经纪人,会养不如会卖”,赵强指出关键问题,没有渠道的养殖户,只能被动接受经纪人的定价,优质产品的价值难以充分释放。“现在是市场带动养殖户,养殖户跟着市场走,不是养殖户说了算”。
“信息就是金钱,市场价最高时大量卖出,价格疲软时就囤着继续养。”苏伟告诉记者,他经常到赵强的公司里坐坐,掌握市场的最新消息,才能卖出好价钱。
尽管平台各自推出“饱满度”“满黄指数”等标签,但全国层面仍无统一分级。今年,《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质量等级》标准出炉,将阳澄湖大闸蟹划分为精品级、优先级、标准级,但在其他产区,分级标准并不明晰,这也是消费者难辨“好螃蟹”的原因之一。
螃蟹的定价除了行情因素外,主要依据规格和肥满度,但相同规格的蟹肥满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对绑绳售卖的大闸蟹而言,容易出现“一斤螃蟹半斤绳”的情况。此前,大闸蟹的肥满度都是由挑蟹师凭经验判断,换言之,挑蟹师的手感决定了大闸蟹的级别,这种方式会因不同挑蟹师标准不同而存在较大的误差。
从去年开始,盒马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研究量化大闸蟹肥满度的方法,直到今年,“电子验蟹师”正式上岗,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验蟹师利用算法,计算出这只大闸蟹的K值(肥满度),然后根据K值给大闸蟹分级,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内首个可以量化螃蟹肥满度的技术。”
对于大闸蟹行业来说,能否真正“爬出”混乱,还得从蟹卡纠纷的根源剖析,到阳澄湖蟹的防伪升级,再到监管“熔断机制”的落地,螃蟹市场正朝着规范化方向逐步迈进。对于消费者而言,今秋或许是最好的“吃蟹年”,质量更高,选择更多,也是第一次可以像查快递一样,查到那只螃蟹的“前世今生”。
编辑:卢婷 编辑:曹梦佳 美编:杨壹晴 剪辑:王瑶华 校对:李莉
来源:新黄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578751734226971&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661198912813148&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57953568733809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