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单 位: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
邮 箱:18600078839@163.com
座 机:010-53652008
手 机:151-0158-2007
           151-0159-2007
网 址:www.bjjbls.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1号恒泰大厦B座7009室
微信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位置:首页 > 媒体采访
媒体采访
律师解读高校食堂吃出疑似鼠头:调查结果应“让人信”,而非“让人服”
发表时间:2023-06-07     阅读次数:     字体:【

“江西一高校疑似吃出鼠头”事件持续引发关注。最新消息显示,江西省教育厅回应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6月1日,一段“食堂吃出疑似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视频显示,饭菜内有一黑棕色异物,异物有细须,还有类似动物“牙齿”的东西。


视频随即引发热议,有人质疑该异物为鼠头。


6月3日晚,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反映内容与事实不符。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对比,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


不过,上述官方通报并未平息舆论风波。


饭菜内的异物究竟是鼠头还是鸭脖?网友并不认同官方给出的回复,多个事件相关词条冲上热搜,还出现了“鼠鼠我鸭”“指鼠为鸭”等一系列段子。


中新网就此事评论称,网友们为什么不相信这是鸭脖,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关键的疑问并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公众心中的问号并未真正得到拉直。


文章说,我们不能仅凭视频或图片就作出最终结论,因为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但是要让大家对鸭脖的判定心服口服,解开这个“鸭鼠谜团”,就必须要权威部门和机构提供更加具体和详尽的证据,例如公开食品检测报告、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只有展示了完整的调查过程,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


此外据顶端新闻报道,有网友爆料,该校教职工疑似要求学生在官微下控评。在一个名为“2022级新媒体中心......”的群聊中,备注为新媒体中心主任何某的人发了数条评论参考文案,称“现在官方微博号发了声明,大家积极点赞和评论对学校有效的,发评论的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包更真实。”


上游新闻报道显示,6月6日,“鸭脖”送检的南昌市检验检测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称,“鸭脖”的确在该中心进行检验,但相关结果只能向送检方市场监管局进行通报,不能向外界透露。


某高校一位从事啮齿类动物研究30多年的专家表示,若图片属实,80%概率为鼠头。


随即舆论质疑官方此前通报或存在撒谎嫌疑,而校方的控评行为也被指违法。对此,法度Law对话了两位律师,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律师告诉“法度law”: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运输等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发生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即是食品安全事故。


“老鼠头”“鸭脖”亦或是“老鼠鸭”问题的出现,反映的是权威部门出具的结果“是否真实”,而非“是否权威”。如果校方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此前的鉴定不真实,则不仅涉嫌违法,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一、目前无论校方还是市场监管部门,给出的结论均无法令人信服。


视频中很像老鼠“牙齿”的“白刺”是什么?胡须状的东西究竟是何物?判定是鸭脖的依据又是什么?官方给出的“鸭脖”结论,与大家常见的鸭脖的形状相差较远。


二、原始“鉴材”是否还存在,是依据何种“鉴材”做出的结论。


学校《情况通报》中提到,曾有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对比,但目前尚未看到其他同学的表述,也不知是否已经处理掉原始“异物”。


根据此前央广网报道,高新区市监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


如果仅仅依据“照片”进行鉴定,要回应是否对原始照片,是否经当事学生辨认等相关问题。否则或许可能出现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类似用“照片鉴定DNA”的闹剧。


三、学校应回应食堂是否有“鸭脖”出售。


食堂是否有“鸭脖”出售、或者学生是否购买了“鸭脖”、亦或是学生购买的饭菜有无可能与鸭脖混淆?目前未看到相关报道。


四、校方和学生在话语权上并不对等,导致校方的结论大打折扣。


“鼠鸭”事件暴露出食品安全事件或其他事件中公共关系的处理的缺失。公众希望得到公正、透明、真实的事件调查报告及处理结果,而不是黑白不分、混淆是非的“答案”,调查结果应当是“让人信”,而不是“让人服”。


如果原始“鉴材”还在,那么只有公开食品检测报告、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提供充分的证据,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消除公众的疑虑。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宋竟一律师告诉“法度law”:控评侵害了传播秩序和市场经营秩序,如果明知为不实信息而诱导他人虚假评论属于违法行为。


本事件中,若执法人员说谎,须看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授意。如果是个人行为,面对公众质疑,执法没有经过相应的封存、送检、鉴定等一系列调查检测程序,仅是目测比对就认定是鸭脖未免太不规范,相关执法人员如果存在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要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如果是单位授意,说明执法机关是系统性违法,一旦坐实,定要严惩。


此事事关学生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省教育厅已介入,希望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食品检测机构,有关专家学者能够给公众科普解疑答惑,用充分的证据论证“异物”到底是什么,为何外形像鼠头实际却是鸭脖,而不是单方输出结论。

作者|赵果

本文综合自极目新闻、官方通报、中新网、顶端新闻、上游新闻等

另:

这事儿|高校食堂“鸭鼠之谜”:多方回应难解舆论质疑

2023-06-06 07:30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实习生 贾铖

是鸭是鼠?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鸭鼠之谜”持续发酵。

据校方通报,上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学院开展调查,问询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

在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6月3日发布的报道中,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作出回应的还有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据@西部决策 6月4日报道,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吃的时候看那个东西有点像,经过核实,它确实是一个鸭脖。同在6月4日,央广网发自南昌的报道称,当天,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事发现场,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目前,南昌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

纵使有多方回应,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质疑“指鼠为鸭”。


6月5日下午,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再向澎湃新闻介绍,学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发了声明,它也是有一定根据才发的声明。这边还在等市里的统一回复,等市里的调查全部完成。“我们相关部门都在调查这个事情,后期对外公布的话会给大家一个严谨的答复。”

对异物的检测结果为何引发公众质疑?华龙网就此事刊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的是视频画面,给网友带来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而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文章称,真金不怕火炼,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更细节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解释视觉中的“牙齿”“胡须”究竟为何物,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既能体现工作态度,也能让网友更加信服和安心。

齐鲁晚报评论文章表示,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

该文分析,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还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这篇文章也提到,程序完备而效果不佳的调查处置,依然有值得反思之处,那就是为什么所有参与人员都确认可疑物是“鸭脖”,却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事后复盘,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和学校在应对此事引发的舆情时,套路有些陈旧,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比如,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的调查报告。传言好像“飞毛腿”,回应全靠“一张嘴”,自然很被动。在“AI时代”,影像都很难证实真相了。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舆情回应确实有些单薄了。

潮新闻评论文章也持类似观点。

文章作者提出,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另外,整个过程没有一步步展示给大家看,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条,怀疑送检物事前被调包或是别的什么手段,也属正常。

该文认为,公众关心异物是鸭脖还是老鼠头,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日益凸显为重要问题,影像都不一定是真相。公众固然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但事关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展示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报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眼见为实”。至此,明白了舆论因何发酵,还请理解公众对一个鸭脖的敏感。



 
上一篇:短租车位3个月调整一次位置,变相逼迫业主购无产权证车位?
下一篇:半岛聚焦|“牵手门”持续发酵!疑似当事女子清空微博,网友:摄影师立功还是担责?
Copyright  ©  2022-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1号恒泰大厦B座7009室  1860007883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