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
【第276号】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发表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     字体:【

《刑事审判参考》(2004年第1辑,总第36辑)

【第276号】陈某1投放危险物质案——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1.被告人陈某1的行为与被害人陆某2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对被告人陈某1往被害人户外种植的丝瓜中注射农药危及他人生命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三、裁判理由

被告人陈某1的涉案行为与被害人陆某2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从案情看基本可以确认本案属于以杀害特定人为目的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毒行为案件对此下文将作进一步分析。无论被告人陈某1的涉案行为与被害人陆某2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其行为都已既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亦构成故意杀人罪属刑法理论上所主张的想象竞合犯。尽管如此讨论陈某1的涉案行为与陆某2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本案的正确处理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对被告人的刑罚适用另一方面它对本案的最终定性也有相当的影响。具体而言如果上述两者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则意味着陈某1应当对陆某2的死亡结果依法承担刑事责任陈的行为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结果加重犯与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既遂的想象竞合依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就应当对陈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并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刑度内裁量适用刑罚相反如果上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则意味着陈无需对陆的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陈的行为就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危险犯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想象竞合依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对陈可能就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进而即使决定对其适用故意杀人罪的基本刑度也应当同时适用刑法总则有关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由此可见准确判断陈某1的投毒行为与陆某2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审理本案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在本案审理过程中认识并不统一。陈某1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向数条丝瓜中注射半筒农药其毒性有限被害人因农药中毒诱发其自身患有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高渗性昏迷低钾综合症加之医院诊断不准贻误救治时机故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有关人民法院则认为,“被害人系因有机磷中毒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死亡没有被告人的投毒行为在前就不会有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陈某1及其辩护人的上述意见不能成立。我们认为有关人民法院认定本案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正确的但其裁判理由尚有进一步补充的必要。

对于本案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之所以产生上述认识分歧无非是因为在上述行为和结果之间还存在如下两项事实:1被害人陆某2自身患有糖尿病正是因为陆患有这一疾病才导致其在食用有毒丝瓜后诱发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2陆某2因中毒昏迷被送往医院救治后院方未能正确诊断出其病因仅以糖尿病和高血压症进行救治结果导致陆因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鉴此要讨论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应当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上述两项事实能否切断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刑法意义上的联系对此问题我们的观点是:

1.被害人陆某2自身患有糖尿病并不能成为否认被告人陈某1的投毒行为与其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事由。这是因为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一种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得取决于行为时的具体条件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申言之即便在通常情况下某一行为并不足以导致某种看似异常的结果但若因行为时的具体条件特殊最终造成该异常结果出现的则并不能以行为时所存在的特殊的具体条件为由否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反仍然应当肯定两者之间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通过类比也许更容易说明这一问题。在刑法论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甲轻伤乙乙因流血不止而死亡。后经查乙是血友病患者。如果暂不考虑本案中的医院诊治失误这一情节则本案在基本构造上与上述案例就十分类似。而对于上述案例现在一般均认为乙的特异体质并不影响甲的轻伤行为与其死亡结果之间的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成立。鉴此基于相同的道理也应当认为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所存在的因果联系并不因被害人自身患有糖尿病这一事实而受到任何影响。

2.从本案的具体案情看医院在抢救被害人陆某2过程中所至于甲是否要对该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则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此取决于甲对乙患有血友病这一事实是否有认识、是否应当认识。

存在的诊治失误这一介入因素并不足以切断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在因果关系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等其他因素则应当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情形进而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车因果关系。其中如果介入情况并非异常、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较小、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较大可能性的则应当肯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应当认为前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因果关系已经断绝。据此分析应当认为在本案中尽管有医院诊治失误这一介入因素但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理由是:首先被害人因被告人投毒行为所诱发的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通常都是基于某种外在诱因而引发一旦患有后往往就很难正确诊断。这说明医院在抢救被害人的过程中出现诊治错误是较难避免的。其次在本案中被告人共投放了半针筒甲胺磷农药剂量不大而且是向数条丝瓜中分别注射的。被害人在食用有毒丝瓜后并未出现非常强烈的中毒症状这就加大医院准确诊断其病因的难度。此外本案被害人中毒后对其进行施救的是当地的镇医院。由于该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有限在遇有这样一个罕见病症时出现诊治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可以理解的。综上可见本案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出现医院诊治失误这一介人情况并非异常该介人情况对死亡结果发生的作用力较小被告人本身的投毒行为具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介入因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实质是各种因果关系学说都要探讨的问题。只不过因基本立场不一探讨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仍然应当认定被告人的投毒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被告人陈某1应当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

在本案的处理过程中围绕被告人陈某1涉案行为的定性曾产生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陈某1为泄私愤投毒杀人侵害对象特定所侵犯的客体是特定被害人陆某2的生命、健康权故本案应定故意杀人罪。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陈某1向被害人在户外种植的丝瓜中注射农药起初虽仅以杀害被害人陆某2为目的但因丝瓜生长在户外极有可能被其亲友或邻近村民摘食或被作为农贸产品在市场上流转而危害不特定的消费者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故陈某1的行为已对威胁、危害到公共安全应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有关人民法院最终采纳了上述第二种意见认定陈某1犯有投放危险物质罪。我们认为这一判决结论是正确的。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由原投毒罪修订而来。为适应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11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对修订后的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作了若干修正和补充。《修正案》共有8个条文其中第一条、第二条主要是针对刑法原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投毒罪所作的修订。根据《修正案》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所谓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一般认为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2客观上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投放危险物质是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行为。其中,“毒害性物质主要是指能对人或动物产生毒害的有毒物质。它范围广泛包括化学性有毒物质、生物性有毒物质微生物类有毒物质。化学性有毒物质也称人工合成有毒物质如砒霜、鼠药、氰化物等生物性有毒物质又可分为植物性有毒物质如野蘑菇以及动物性有毒物质如河豚鱼等微生物类有毒物质如肉毒杆菌等。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指铀、镭、钴等能对人或动物产生严重辐射危害的物质包括可以产生裂变反应或聚合反应的核材料。传染病病原体不属于毒性物质而是通过在人体或动物体内适当的环境中繁殖从而给身体造成危害的传染病菌种、毒种如霍乱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毒、炭疽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等。所谓危害公共安全既包括对公共安全造成的现实的危害也包括尚未造成实际严重后果但已危及公共安全的情形。3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单位不能构成本罪。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以杀害特定少数人为目的而实施投放危险物质行为的案件的定性常常会产生争议本案即是如此。我们认为对这类案件的定性关键在于要对下列事实形成准确判断即行为人所实施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是否具有同时威胁或危害其他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即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质。具体而言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除了可能造成其意图杀害的特定少数人死亡的结果外还可能威胁或危害到其他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且行为人对此又有认识则说明行为人在积极追求特定少数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同时还存在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结果发生的心态此时行为人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罪与直接故意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依照想象竞合犯之从一重处断原则应当对其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反之如果行为人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在客观上并不具有威胁或危害其他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的性质或者虽具有这种性质但行为人对此没有认识则其行为不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应当认定其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以上分析对本案被告人陈某1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无疑是正确的。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1向丝瓜中注射农药的最初目的、直接故意虽然是为了报复杀害曾与其有口角之争的被害人陆某2但从其注射农药的对象、投毒地的生活习惯等事实和证据看应当认为其行为在触犯故意杀人罪的同时还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属于上述两罪的想象竞合犯按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应当对其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具体理由在于:

1.本案被告人陈某1和被害人陆某2系乡邻。从二人所处村落的实际情况看当地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相互往来频繁各家于户外的自留地、宅基地上种植的瓜果蔬菜虽主要用于自家食用但亦不排除被左邻右舍摘食或者被用来招待来客的可能甚至随时有可能被当做商品在市场上进行出售。这样一旦这些瓜果蔬菜被注射进有毒农药那么其所可能毒害的对象、所可能造成的严重结果就是投毒人事先所根本无法确定和控制的换言之其就有可能危及或者危害到不特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由此可见从客观方面看陈某1所实施的向被害人于户外种植的丝瓜中注射农药的行为已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l生质具备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客观要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虽然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整体上要重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般认为我国刑法分则章节基本是按由重至轻的顺序排列的);故意杀人罪的减轻构成属于结果犯要比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基本构成属于危险犯相对更为严格在观念上一般认为投放危险物质罪要比故意杀人罪更为严重因此在上述两罪发生竞合的情况下按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应当对行为人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

2.作为与被害人同处一村的乡邻陈某1对其所选择的作案手段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十分清楚的亦即在向丝瓜注射农药之前陈即已经对有毒丝瓜可能被其所意欲报复杀害的陆某2之外的其他不特定人食用这一事实有相应的认识。这表明从主观方面看陈某1除具有杀害陆某2的直接故意外还有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具备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观要件。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上一篇:【第275号】截留并非法占有本单位利润款的贪污行为与收受回扣的受贿行为的区分
下一篇:【第277号】盗取空白现金支票伪造后使用的应如何定性
Copyright  ©  2022-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1号恒泰大厦B座7009室  1860007883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