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
【第138号】互殴停止后又为制止他方突然袭击而防卫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发表时间:2023-03-03     阅读次数:     字体:【

《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11辑,总第22辑)

【第138号】张某1故意伤害案-互殴停止后又为制止他方突然袭击而防卫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互殴停止后又为制止他方突然袭击而防卫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三、裁判理由

被告人张某1的行为属于互殴还是正当防卫是本案争论的焦点。

我们认为,被告人张某1出于防卫目的制止他人不法侵害的行为属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对阻止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亦属正当防卫。从刑法理论上讲,正当防卫属于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种犯罪构成,但实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因而不构成犯罪。正当防卫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无论是夺人还是第三者,只要是防卫人实施的防卫行为,都属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正义、合法行为,不但无害于社会,而且有益于社会;其二,防卫人对不法侵害者的加害是被迫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其主观上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意图。因此,正当防卫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的法律武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不法侵害行为,主要是指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防卫针对的应当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都不能进行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事先防卫与事后防卫都不属于正当防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侵害行为正在进行,对侵害行为的制止才具有防卫的目的,才是正当的。否则,就是加害行为而非防卫行为。当然,对于某些危险的犯罪而言,如果已经对合法权益造成了威胁,则为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

第三,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对不法侵害人以外的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第四,行为人必须具有防卫意图。防卫意图是行为人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侵犯而决意制止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即行为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从而决定为制止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所谓互殴,是指双方均具有侵害故意时实施的相互侵害行为。在主观上,互殴双方均具有侵害他人的故意;在客观上,互殴双方均实施了加害行为。所以,互殴双方的行为均属于不法侵害,而非正当防卫

但是,互殴停止后又加害对方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双方停止斗殴后,一方受他人鼓动或出于报复侵害的目的又突然袭击对方的;

二是一方自动放弃斗殴或主动退出斗殴现场,另一方继续殴打对方的。

上述两种情况,均是因情况发生变化,互殴转变为一方殴打另一方。被殴打方已从互殴时的侵害者转变为被侵害者。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被侵害人为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实施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据此,互殴停止后,一方突然袭击或继续实施侵害行为,另一方依法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被侵害人出于防卫目的而依法实施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依法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由双方互殴转变为一方自动放弃斗殴或主动退出斗殴现场,应该具有彻底性,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而不包括互殴双方打斗中的此消彼长、强弱转换等情形变化

本案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争执阶段。徐某4酒后因对被告人张某1的一句戏言不满,与张发生争执打斗。此时,双方相互争执,行为性质属于互殴。第二阶段即争执结束后的阶段。经人劝解,徐某4与张某1分开,互殴结束。但徐某4并不善罢甘休,而是抄起两个空酒瓶,将酒瓶磕碎后持碎酒瓶寻衅滋事。徐某4看见张某1从酒楼出来,口中说“扎死你”,手则持碎酒瓶向张某1面部扎去。张某1躲闪不及被扎伤左颈、面部。这属于互殴停止后,一方又进行突然袭击的情形。此时,因互殴已经停止,张某1被迫进行防卫,而徐某4属于不法侵害人。面对不法侵害,张某1当然有正当防卫的权利。从实际情况来看,张某1在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发生后,为制止不法侵害,采取了抱住徐某4后腰将徐摔倒的防卫方法。张某1出于防卫目的而实施的制止徐某4不法侵害的行为,具备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的条件,而且防卫手段、强度亦未超过必要的限度。徐某4被自己手持的碎酒瓶扎伤致死是张某1本人意料不到的。

综上,张某1在互殴停止后制止徐某4突然袭击的行为系正当防卫。对防卫行为造成的后果,张某1不负刑事责任,亦不承担民事责任。一审法院的判决及二审法院的裁定均是正确的。


 
上一篇:【第137号】以报复特定人为目的而实施的不计危害后果的爆炸行为如何定性
下一篇:【第139号】犯罪预备应如何认定及处理
Copyright  ©  2022-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1号恒泰大厦B座7009室  18600078839@163.com